IPIF演讲嘉宾 | 专家解读包装行业碳中和管理的实施方案与案例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对企业意味着什么?企业该做哪些准备?各行业的每个企业都在关注。这其中碳核算、碳足迹、碳标签、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低碳包装、低碳技术、绿色设计等众多内容,让大多数包装企业感觉莫衷一是。

 

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国内外政策和大批品牌客户正在制定和落实碳减排、碳中和目标,这是包装行业和包装企业必须面对的日益强烈的市场要求。在碳中和目标之下,包装行业企业履行双碳承诺责无旁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包装行业面临诸多挑战

 

提起碳达峰、碳中和,对于许多包装企业来说,仍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执行。其实不只是包装行业,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诸多挑战。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一系列艰巨任务;我国能源需求还在不断增加,碳排放仍处于上升阶段,尚未达到峰值。在行业发展的同时,如何转变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是第一大挑战。

 

从碳达峰时间看,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欧盟主要国家已实现碳达峰,美国也于 2007 年实现碳达峰。欧盟主要国家提出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有 60 年以上时间;而我国因起步较晚,要实现碳达峰(2030 年)到碳中和(2060 年)的目标,时间只有欧盟主要国家的一半不到。这意味着,我国需要用更短的时间,将占比达 84% 的化石能源转变成净零碳排放能源体系,时间紧、任务重,这是第二大挑战。

 

从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控制的社会层面看,我国在百姓意愿、企业认同、技术储备、市场机制、法律法规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例如:自《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纷纷建立区域内的碳交易体系,以实现碳减排承诺的目标;2005—2015 年,已建成遍布四大洲的 17 个碳交易体系,而 2021 年 7 月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才正式上线。我国碳交易体系亟待迎头赶上,这是第三大挑战。

 

包装企业该如何破解碳中和难题?

 

针对目前企业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10月14-15日,将在上海龙之梦万丽大酒店举办的“2021 IPIF 国际包装创新大会”特别邀请四川大学教授、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工作组理事会委员、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委会(LCA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洪涛来到现场。届时,王洪涛将以包装行业正在实施的方案为例,为大家详细讲述企业层面建立碳中和管理体系应该掌握的方法标准、碳足迹核算方式等实打实干货内容,欢迎业界朋友亲临现场聆听交流。

 

演讲主题:包装行业碳中和管理的实施方案与案例

 

国内外政策和大批品牌客户正在制定和落实碳减排、碳中和目标,这是包装行业和包装企业必须面对的日益强烈的市场要求,其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MARC,即建立管理体系Management、按标准核算碳排放Accounting、持续协同减排Reduction、持续披露与采信Communication。

 

以包装行业正在实施的方案为例,行业层面需要制订碳排放核算标准、建立行业数据库、启动示范行动,推动行业能力建设,并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层面需要建立碳中和管理体系和基本能力,包括方法标准和工具培训、企业和产品碳足迹核算、碳减排产品和技术研发、并争取客户与相关方的认可,打造行业标杆。

王洪涛

四川大学教授

联合国环境署生命周期工作组理事会委员

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委会(LCA专委会)主任委员

 

四川大学教授,20多年一直从事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 、数据库和软件、数据库和软件研发,获得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及国际SETAC学会颁发了LCA研究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