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们对可降解材料、白色污染如是说

 

01  全国人大代表李湘平:利用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解决“白色污染”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对塑料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面临如何阻止“白色污染”进一步危害环境、侵占人类生存空间的课题。

 

据悉,当前全球处理废塑料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利用焚烧或填埋结束其生命周期;二是利用物理回收手段将废PET瓶切碎成片后进行分离提取;三是利用高科技化学循环手段,将废塑料纳入资源循环链后再利用。前两种方式较为落后,容易产生二次污染和能源消耗等问题。解决塑料危机的关键,在于废塑料是否能够以环保、科学、经济的化学手段“变废为宝”,进入资源循环并得到再次利用,也就是必须采用第三种处理方式。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表示,利用化学循环技术处理方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塑料化学循环可以对多种类型的不同塑料混合物进行统一集中处理,减少塑料前端分拣复杂度和成本。

 

二是可处理因物理形态难以进行物理回收再造的废塑料,如薄膜、食品包装等尺寸小、强度小的工业废塑料等,相对物理循环,大幅提升了塑料回收效率。

 

三是化学循环会将塑料分解至单体构件分子水平,进而通过重构形成全新塑料制品;再生塑料品质与原生料性能相当,避免了降等利用的问题,可以实现塑料的高质量循环使用。

 

四是与废弃物焚烧相比,化学循环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学循环技术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物理回收技术相当。

 

基于以上技术特点,一些难以物理回收、或现阶段被能量回收或填埋的废旧塑料,包括含有食物残渣的塑料、多层包装材料、汽车和建筑行业所使用的轮胎和复合塑料等,适合化学回收。

 

当前国内应用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相对成熟的技术有废塑料炼油、废塑料制蜡、塑料扩链技术等;近期在研的自主创新技术有废塑料微波裂解制单体、聚乙烯废塑料温和可控裂解制油制蜡等,均具备进入国内商业使用和生产的条件。

 

尽管如此,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使用却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塑料化学循环相关技术投资成本高、要求规模效益,所以需要稳定可持续的大量原材料供应;我国塑料化学循环上下游尚不成熟,难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另一方面,我国在2007年曾发布《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提出“不宜以废塑料为原料炼油”。该技术规范提出时废塑料炼油技术尚不成熟,此规范只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限制了废塑料炼油。然而经过14年的发展,相关技术已经能够满足高标准环保要求。

 

对此,李湘平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解决“白色污染”的潜力,重新评估包括《废塑料回收与再生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在内的相关政策;

 

二是对研发、使用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企业进行一定数目的政策补贴,或抵消、减免其税款;

 

三是健全废塑料化学回收行业相关标准,制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生产装备节能环保评估技术等标准,制定行业规范,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广最新环保技术。

 

02  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要加强高质量生物降解原材料产能建设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对于今年元旦最严“限塑令”带来的可降解塑料风口,袁志敏表示,因为政策催生的市场规模巨大,国内之前储备的可降解塑料原料产能并不能100%满足市场供应,且原料产能的建设速度要明显慢于制品加工产能,导致了原料价格上涨的情况。

 

袁志敏说道:“按照中国2021年的技术进程,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约为40万吨,对于一年8000万~9000万吨的塑料消耗总量来说,仅是个零头。未来随着应用场景增加、政策推进、市场成熟,可降解塑料需求增加,成本才会进一步下降,价格也会回归理性。”

 

他认为,合格、高质量的生物降解原材料产能建设是关键,企业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扩大产能。

 

来源:凤凰网山东、每经网